创新教育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4-2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,创新教育教育的永恒主题,培养人的创造性是创新教育的永恒价值。

  ■刘军

  10年前,世纪之交,创新被置于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”的高度,备受国人关注;10年后,创新仍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,是时代精神的体现。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,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,正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品位和学术水准、具有开放性和凝聚力的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流派。

  为全面回顾创新教育的研究历程、科学总结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、规划展望创新教育研究的未来道路,近日,山东省有关方面在济宁市共同举办了创新教育研究10周年座谈会。座谈会上,来自全省各研究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围绕创新教育课程、创新教育评价、创新教育管理、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了专题研讨。

  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于1999年正式启动。创新教育课题组组长、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研究员把10年研究历程总结为留下了三个“一”:

  ——“一个范式”:中国教育必须从接受性教育走向创新性教育。如果说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,那么,创新教育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、以促进学生发展、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的教育范式。所谓“创新性教育范式”并不是对“接受性教育范式”的否定,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,是对接受性教育范式的扬弃。

  ——“一个模式”:联结课内与课外的“大课堂教学模式”。这个模式由四个部分构成,即构建动场、自主学习、交流探究、整合建模。主张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,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“构建动场”为起点,引发学生自觉、主动的“自主学习”,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、多维的“交流探究”,用“整合建模”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、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。

  ——“一个概念”:教育过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传授,而是智慧复演。创新教育是基于生命、为了生命的教育,必须把我们的教育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,把智慧的生成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。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,就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的“智慧复演”的过程。

  一种教育理论有没有力量,不在于多么生动诱人,而在于能不能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。各专题小组在研讨中认为,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在实践层面上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,富有生命活力、可操作性强是山东省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主要特色。

  (一)课程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。创新教育课程专题研讨小组认为,创新教育所确立的是一种大课程观,并在实践中创生了课程建设的五条基本路径:把国家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,重视学校选修课程的建设,关注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,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,生成课程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。如泰安市在创新教育研究中,把“集慧式资源开发”作为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策略,对国家课程进行活化和设计,形成了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方案。济宁市探索形成了以“读书成长、感悟自然、生活科技,走向社会、人生设计”为主要内容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开发体系——学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,并总结提升出“研究内容单元化、主题实施序列化、行动设计课程化、成果评价多元化”的研究实施策略,取得明显成效。

  (二)管理制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。创新教育管理专题研讨小组认为,在制度创新方面,潍坊市作出了有效探索。一是中考招生制度改革,主要内容包括多次考试、等级表达,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,下放权力、自主招生等;二是督导责任区制度,在全市实施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,构建了无缝隙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网络;三是基于问题解决制度,实施了“基于问题解决,致力创新共享”的教育教学创新激励机制;四是学校管理创新,潍坊幸福街小学的“零距离管理”、莱州双语学校的“自主管理”等先进经验,为创新学校建设提供了借鉴。

  (三)实施多元评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。创新教育评价专题研讨小组认为,课题组在学生个性评价、学科考试评价、实践活动评价、学生作业设计与评价等方面,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特别是潍坊高新区实施的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,经过近一年的尝试性探索,已在全区整体推进。

  (四)教师职业转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。教师发展专题研讨小组认为,多年来,通过创新教育优质课评选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、创新教育沙龙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,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,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变革。正是依托创新教育研究这个平台,一大批优秀教师从文化的传承者走向创新人才的催生者,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走向教育理论的建构者,从工作的奉献者走向生命价值的追求者,从个体发展走向团队成长。

  (五)有大德才有大智慧。新道德教育是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。创新教育课题组提出新道德教育的“四个回归”,即“价值回归人本、目标回归基础、途径回归主体、评价回归实践”,探索出生活道德教育、学科道德教育、活动道德教育、文化道德教育、生态道德教育等新道德教育路径。如临沂实验学校通过开展“活动化道德教育”,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、体验,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,并在实践中外化生成道德行为;泰安实验中学让“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道德体验的主体”,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,在亲历中内化,完善了学生的人格。

  (作者单位: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)